快餐300元二小时_可以约人的二维码_400一次全约微信联系方式

资源共享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共享 > 正文
广东省职协201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论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策略
发布日期:2017-08-29 来源:学校办公室 字体【

 

 

 

 

编号:

类别:

(此处由省职协填入,不可做任何标识或记号;小二黑体)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

2015-201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评审

 

 

 

 

 

论文题目: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策略

作者姓名:             徐勇军                   

所在单位:           河源技师学院              

     称:            高级讲师                 

QQ 号 码:             446564233               

手机号码:            13435545240              

(三号仿宋,居中)

 

 

 

 

论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策略

徐勇军

  要: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力量,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要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需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去支撑。本文分析了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素养  校企文化融合  提升途径

AbstractCampus culture is a kind of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of occup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chanic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attainment, occupation construc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to suppor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enterprise culture docking and the presence of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ccupation Literacy Strategy with occupation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Enterprise culture  Cultivation approach

近年来,从学生顶岗实习跟踪、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渠道,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应聘“屡试不第”、被单位辞退、裸辞等屡见不鲜。在回访调查时发现学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缺乏敬业、吃苦耐劳精神;二是缺乏责任、团队合作意识;三是难以适应企业管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了解、不适应企业文化,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所致,由此引发一系列因文化不合带来诸多问题,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校企合作的关系。

因此,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备受技工院校等教育部门的关注,那怎样在较短时间内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悟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素养呢?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成为未来产业大军中的一员。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悟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是技工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是彰显学校文化特色、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努力创业、成就事业的重要途径。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际情况表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属于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文化意识,但校企文化的精神均以对人的关注、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这种一致性就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能通过一定的精神引领、物质环境、制度规则、行为示范,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一个性格的塑造、精神的丰富和心灵的升华,使有形教育向无形教育转化、有意识教育向无意识教育转化、外在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学生在浓厚企业文化的熏陶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领悟企业精神内涵、提升职业道德,进而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增强安全、质量、效率等企业工作意识,及早适应企业环境、进入工作状态,促进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实现技工院校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为目标,实现技工院校毕业生与就业零距离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二、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一)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体现技工院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外在形象等文化。

经了解,大多数技工院校一是没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校本精神文化,校本精神文化不定化、不明确化,一年一个口号,一时一个理念,学校成了某些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贩卖场和作秀场;二是校本精神文化不注意积淀和继承,一个校长一个理念,今天一口号明天一想法;三是不注意凝练和提升,校本精神文化千校一面,共性多、个性少,口号多、内涵少,层次低,水平不高等;四是在校训方面的类似“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团结、勤奋、开拓、创新”等千篇一律的口号还时时可见。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体现技工院校特色的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和形象标志等文化。

一是部分技工院校建筑凌乱,缺乏整体性,不够和谐;如部分学校没有认真研究确定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人物雕塑与技工教育不协调,有的学校雕塑的是政治家、数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如孔子、华罗庚等。这些本应该是研究性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不太适合技工教育办学方向。二是物质文化主题不突出,如职业精神和职业氛围;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体现技工院校特色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班纪班规等文化。

一是制度“空壳化”。不少的技工院校规章制度很多,但究其实效,往往落得一纸空文,有形无实,未能成为师生共遵的行为规范,未能为大多数师生所实行。二是制度“去职业化”,也就是部分技工院校的规章制度与普通中学的规章制度没什么差别,没有吸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良的文化因子,没能充分体现技工院校制度文化的职业特色。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体现技工院校特色的职业化文化活动的文化。

笔者发现,大部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活动较一般普通中学活跃,但活动多不等于效大。一是活动层次不高,大多是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纯粹为活动而活动,或者说活动的目的很功利,很低层,只是为了让学生发泄剩余精力,不闹事不出事。二是活动管理和服务不到位,很多学生社团自生自灭,得不到有力的扶持和培育,很多学生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三是活动特色不突出,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人有我也有,未能因应学校的专业实际、学生特点和校本资源,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打造属于自己的活动品牌。

三、  构建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培养职业素养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具有导向、规范、凝聚、激励、育化的作用,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育化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个体,使每个人置身其中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这是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助推器。笔者认为,要促进校园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校园文化建设可与优秀企业四种文化深度融合。

(一)  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精神文化,发挥其引领作用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教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等”。它包括学校的精神、价值观、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外在形象,支撑着整个校园文化体系。

1、加强学校文化标识的建设。文化标识包括校训、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牌、校刊,文化标识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符号,能很好地昭示办学思想,彰显办学特色,张扬文化品位。

2、要加强校史文化建设。校史文化包括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积聚下来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影响力、穿透力和辐射力。学校应注重教育叙事,做好校史编纂、大事记的编制、纪念物的收藏、教师录及校友录的编制、班级集体毕业相片收集、先进人物事迹和校园鲜活故事的收集与成册等校史文化建设工作,立足于学校发展的点滴,尽可能使校史文化成为过去、现在和将的每个师生的感同身受。

3、加强学校文化典型的建设。技工院校要树立校园“英雄”。所谓“英雄”:即校长品牌、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学生楷模,他们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形象代表,这是一种真实感人的文化力量,如旗帜般指引和带领全校师生奋勇当先,力争上游。当然,学校“英雄”的选取不能仅仅局限于圣贤、伟人、诗人、社会先锋人物和模范人物,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同伴或师长、校友选取,从而在些可亲可信可敬的“英雄”身上把校本精神文化进一步具体化、人格化、形象化,引发学生对这些“英雄”的积极情感,学习他们身上隐含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从而使校本精神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物质文化,发挥其熏陶作用

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层面,主要指师生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环境。它包含学校整体布局、学校建筑、形象标志、艺术景点、文化走廊、雕塑、标语、图画等,这些都是育人的必备物质载体和环境。

1、突出校园建筑的整体性。校园建设特别是新校区的建设要依据整体建设的思想,规划统一、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整齐有序、错落有致,讲求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文与环境巧妙相融。要特别重视人文景观的建设,通过校园雕塑、文化长廊(包括企业文化长廓)等,美化校园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在建设人物雕塑时,需建设与技工院校相吻合的人物雕塑,如鲁班、爱迪生等。

2、突出职业文化。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突出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故此,在环境文化中突出职业要素,注意吸纳质量、市场、品牌、服务、创新、诚信、敬业、守纪、团队等职业文化的元素和精髓,有机融合于环境文化建设中。在宣传教育上,如文化走廊建设方面,可建立企业文化长廊、优秀技工画廊,张贴职业教育发展标志人物、科技创新杰出代表以及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创业典型等画像,广泛宣传富有职业精神的名言名句、优秀企业家语录、优秀员工和优秀毕业生典型事迹和重要事件;在建筑风格和内部布局上,可以参照优秀工厂或企业模式,融教室、实训、实验、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多功能场所,使校园处处沐浴在企业文化之中,使师生目之所触、行之所至都是一道文化风景,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制度文化,发挥其规范作用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校组织结构和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建设需要选择性地吸收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实训车间的管理制度与企业融合。按照企业生产的场景进行布置,张贴“生产流程”、“安全操作规程”,工具器材规范摆放,让学生进入实训车间犹如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要求学生统一穿着工作服装,带工具包、凭卡进“车间”上岗,并规定实习场所管理按企业8S管理方法,营造仿真的企业场景,营造“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氛围,让身处其中的师生员工职业素养不断地发酵、内化及养成。

2、校园制度与企业制度有机融合。参照企业制度制订校纪校规,组织学生学习企业《员工手册》,让学生将优秀企业的员工守则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对照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校对你的要求,就是明天企业对你的要求”;将企业的管理理念、规章制度等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让学生尽早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在班级管理模式上与企业管理模式融合。参照“企业式班级管理模式”实施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把企业的制度、措施、办法等尝试迁移到班级管理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优良的个性。

(四)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行为文化,发挥其实践作用

行为文化就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行为文化的建设,要以职场文化建设为重点,深化校企合作,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文化对接和融合,共同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

1、现身说法,发挥榜样力量,培养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定期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优秀企业家来校,以主题演讲或职业沙龙等形式宣扬优秀企业文化;或以成功人士的亲身经历(创业史)来突显职业素养对职业生涯的作用。

2、以技能节为载体,搭建校企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按照职业素质要求,定期举办技能节活动,积极开展各专业技能的训练、观摩、交流、竞赛。并邀请行业精英和专业人士担任评委,从职业人的智慧和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客观公正,还使学生了解到企业实际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3、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学校应创造条件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与各类企业员工同台竞技。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志和吃苦耐劳品质。还培养了学生奉献、敬业、竞争、团队的意识。

4、搭建多种职业认知平台,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和职业习惯。利用寒暑假,通过组织学生调查访问、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参观考察、专业实习等活动。引导学业生了解企业文化、了解职场、体验职业、感悟职业精神,让他们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职业素养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

四、  结束语

总之,技工院校需结合专业特点和学校办学定位,找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点、切入点、注重文化的融合,突出特点,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只有这校,才能逐步建设并形成技工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培养大批合格乃至优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重点是落实在实践上,关键是落实在行动上,目的是落实在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上。因此,学校要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中自觉地建立和实施与企业融合的行为文化,用精神文化引领学生的行为,用物质文化去熏陶学生的行为,用制度文化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及早成为合格的、有职业素养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邝邦洪,问题与对策:中职德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0128月第1版,第101-110页。

2.汪永智,中职德育调查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131月第1版,第112-115页。